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包津燕荣获“双百政法英模”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22-08-16 15:50:42 打印 字号: | |

    扎根基层,办理众多棘手案件,年平均结案数200件以上,无一错案、无一信访,调解结案率达70%——这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自贸试验区法院)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包津燕工作31年来交上的一份答卷。“如果我们对辖区社情民意不熟悉,就不能解决好群众的问题。只有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解纷释法,才能真正化解矛盾。”从法庭的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一路成长到为副庭长、庭长,包津燕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她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双百政法英模”等荣誉称号。

    一、倾听民声贴近群众

    与包津燕接触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亲切感,“包姐”是无数当事人对她最亲切的称呼,也是无数人的心灵驿站。

有一个案件的当事人由于毁容,丈夫离她而去,一度失去生活信心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十年间,每当失意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包津燕倾诉。每次,“包姐”无论多忙,无论几点,都会耐心地听她说完。

    “妇女、儿童、老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爱与呵护。我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将心比心。”这是包津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曾审理过一名体弱多病、无儿无女七旬老太太的离婚案,调解失败,原告大爷坚持离婚,老太太无奈只好同意离婚。“如果只是简单下判决,很容易,但我心理过不去那个坎儿,大娘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包津燕无奈地摇摇头,“每个案件,我都尽力调解,哪怕写好判决书,我还想最后再试一试。但有的时候确实感觉力不从心,如果实在调解不了,也只能想想怎么才能权衡好。”为了安置好老太太接下来的生活,包津燕反复给大爷作思想工作,最后,大爷提供了一笔足额的生活费,将老太太送到养老院,让她安度晚年。

    二、扎根基层爱跑现场

    这么多年来,包津燕的脚步遍及了全国各地。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平时去法庭找她,不太容易找得到,“她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她现在的法官助理白海戎开玩笑地说。

    2010年,还在滨海法庭的包津燕审理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被告在自家高粱地喷洒除草剂时,正赶上刮起东南风,除草剂不免刮到了原告的棉田,导致棉花减产。几经交涉无果,原告起诉,要求被告赔偿损失25000元。包津燕请来了农委和农林局的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到受损的棉田查看减产情况,随后组织双方到村委会调解。由于双方始终无法对减产量达成一致意见,她最终打破“损失多少赔多少”的常规调解模式,提出将受损的30亩棉花全部归被告采收,并由被告给付原告30亩棉花款的调解方案。由于双方都是棉花种植户,对于30亩棉花,在正常情况下的收成,心中自然有数,此方案使原、被告顺利达成了调解,并在短短几天内履行完毕,两家人又重归于好。

    三、破解难题开拓创新

    提起“互联网在线庭审”,包津燕感触颇深。“近年来,滨海新区法院所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网络侵权案件,且当事人多在异地,诉讼成本较高。管辖区域内的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审判效率有着较高期待,从而对审判效率提高形成较大压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摆在了她面前。“我当时心急如焚,怎么办?唯有借鉴、唯有创新、唯有突破。”

    在滨海新区法院党组的支持下,包津燕带队到北京、杭州学习先进经验,率先运用互联网在线庭审方式审理涉网知识产权案件,建立起天津市第一家“互联网在线庭审”诉讼平台,形成和完善了滨海新区法院特色的互联网在线庭审规则,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近3年来,滨海新区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占到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将滨海新区作为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


 
责任编辑: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