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先进风采--刘清华
  发布时间:2017-09-04 12:19:04 打印 字号: | |

法治道路上的一颗“螺丝钉”

基本情况:

刘清华,男,汉族,29岁,滨海新区法院行政庭法官助理。自2013年工作至今,以书记员身份记录案件500余件,后参审案件370余件,审结案件74件,所审案件无一被改判。辅助起草裁判文书200余份,起草的文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行政审判系统裁判文书二等奖;协助妥善平稳处理了中心天津生态城86256案、东西沽拆迁户15036案等多起重大群体诉讼案件。撰写的《无效行政行为确认判决研究》在2016年度学术讨论会评选中获得天津法院二等奖,全国三等奖;2017年荣获个人三等功。

事迹:

在平凡中坚守

4年前,他硕士研究生毕业,没有选择留在北京,没有选在向其抛出橄榄枝的国企、央企,满怀着一腔法治理想,来到了滨海新区法院,以一名书记员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法院工作生涯。来到法院后,他才切身体会到别人眼中的法院和自己眼中的法院有何区别。工作的第一天就看到堆满文件柜的260多个待开庭案卷,摞起来有两人多高,当时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从工作当天就开始了连续三个月不出单位大楼的生活,暴瘦十五斤,后来他自己总结为刘氏工作减肥法。开始工作时,曾受过当事人的不解与白眼,也曾在电话里倾听了当事人20多分钟愤怒的喧嚣,最后当事人平静后说小同志我不是针对你,就是最近心情不好;也曾受到当事人莫名的挑剔与指责,耐心解释后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开庭、撰写判决、整理卷宗、接待当事人是一天工作的主旋律,每天穿梭在不同的法庭、不同的当事人之间。平凡、单调又寂寞的工作,容易消磨人的激情与意志,有些一起来到法院的小伙伴承受不住选择了离开,他心中的念头也曾动摇过,也被别人鼓动离开过。有一次在一群体案件中他需要给挨个通知一百当事人,最后一个电话打出去的时候是晚上11点左右,因为是最后一个就跟当事人多聊了几句,当事人最后跟他说真没想到你们晚上11点都还在工作,你们不容易啊,跟印象中的法院工作人员不一样,他当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慰藉,动摇的心再次坚定下来。他说法院的工作就是一份平凡的工作、寂寞的工作,只有千千万万基层一线办案法官坚守在这平凡的工作,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事业,我愿作为这千千万万中一颗“螺丝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平凡中传递力量

他说在办案中要多一点悲悯之心,把群众放在心头,让群众在案件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案件审理中,他摒弃就案办案的观点,善于抓住纠纷的关键,功夫放在庭外,服务工作前延,争取多元化解纠纷。在他审理的一起工伤认定案件中,原告宋某是一名女工,因在日企工作未进行岗前培训且劳动强度大导致青光眼,还不到40岁视力就严重下降,加上丈夫下岗,下有儿子正在念书,上有老人需要照顾,生活非常困难。多年来要求企业赔偿均未如愿,后在朋友的提醒下她申请了工伤认定,人社部门认为青光眼属职业病应先申请鉴定,而职业病鉴定机构却以不属职业病为由拒绝做鉴定。百般无奈下,宋某将人社部门诉至法院。在案件审理时,他认为宋某确不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但考虑到案情的曲折性及原告的生活状况,没有简单下判。他深入原告工作的日企,希望企业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但是日方主管当面拒绝,表示法院判决多少补偿多少,不接受中国法院调解。他先后多次到企业说法理、讲人情,指出企业对宋某伤情确有过错,企业的发展建设还要依靠员工,最终日企承认确有过失,同意给宋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宋某终于拿到了赔偿金,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在平凡中闪光

他常说,公正办案是法官的生命,要狠抠案件细节,严抓案件审判质量。对于审理的每一件案件,无论难易皆认真对待,发现问题,从不将就,一追到底,胜败皆明是对他执法办案工作业绩的最好诠释。一篇判决书七八千字是常态,但追求零瑕疵的他,常常多次易稿,尽最大限度用贴近当事人的浅显语言悉心论证、透彻说理,让当事人赢就清清楚楚,输也明明白白。辅助所在办案组审判长起草的文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行政审判系统裁判文书二等奖,这是对他办案能力的最好肯定。在办好案件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审判能力与业务素养,所撰写的《无效行政行为确认判决研究》在2016年度学术讨论会评选中获得天津法院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他说,我要做一颗法治道路上的“螺丝钉”,更要做一颗发光、发热的“螺丝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