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疫情防控 服务群众不间断
  发布时间:2022-01-17 18:44:46 打印 字号: | |

新冠疫情突袭天津疫情面前,能否共克时艰,依法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群众的司法诉求,解答群众的法律困惑滨海新区法院以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给出响亮回答。

社区微法庭“线上解忧”

年关将近,生态城多处建筑工地停工,部分劳务人员未收到劳务费用,另有多名商场租户因房屋租赁合同与出租人产生分歧,亦寻求解答法律困惑。疫情原因,部分政务服务大厅停止了线下办公,他们急迫地前往滨海新区法院与生态城管委会在生态城第一社区邻里中心设立的“社区微法庭”寻求法律帮助。值班人员接到诉求做了记录,预留了联系方式,及时与法庭取得联系。考虑前来咨询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迫切心情,为帮助其高效解决问题,法庭遂精心安排了一场特殊的线上“答疑解惑”1月11日下午1时许,黎增堂法官法官助理王康以线上模式实时解答追讨劳务费用、解决租赁矛盾以及第一社区邻里中心工作人员收集的其他来访群众提出的多个法律问题,每一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细致专业的释法讲解,同时告知群众,如需提起诉讼,可以在线上向法院提出立案申请,足不出户可以享受到全方位、更安全的司法服务。“法官讲得我都能听明白,工钱跑不了了”。劳务人员李某高兴地说。

调解书“电子送达”

因严峻的疫情形势,本该1月10日开庭的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取消了庭审,当事人表示理解和无奈法官庞昊在通话中,敏锐地感觉到双方对案件进程的急切放下电话,再次阅看卷宗,虽说双方存在分歧,但研判之后感觉还是有达成和解的可能,特别是其中一方的代理人并非居住在天津而是身在北京,或许能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呢。梳理好思路,承办法官再次拨打了双方电话,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特别是春节将近,从疫情防控形势下的自身安全、诉讼成本等角度想想能否各让一步。经过多轮沟通,当事人表示同意和解。法官趁热打铁,第一时间安排了互联网线上调解,并对达成的初步和解意向制作了调解书。快递邮寄送达已经暂停,如何邮寄犯了难?为高效解决双方的纠纷,承办法官向双方就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能够确认其收悉的电子方式送达诉讼文书”进行了耐心释法,告知当事人电子文书具有和纸质文书一样的法律效力,并展示了文书的样本内容和形式上与纸质的并无区别。针对企业代理人提出的如何向公司领导解释的问题,承办法官解释如企业不解,可向法官核实,待条件具备时,可以寄送一份纸质文书。通过法院电子送达平台,承办法官向当事人送达了本院第一份PDF格式的结案文书,文书链接短信方式推送到当事人预留的手机号码,当事人验证身份、同意电子送达后接收了民事调解书并生成了标注IP地址的电子送达回证。

“云上执行”不停歇

执行事务中心立案人员刘佳音、周宣文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到岗值守,积极引导当事人使用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网等网上立案系统申请执行立案300余件执行立案数据及时导入系统。值守人员及时核实网上立案案件,对涉特殊主体案件予以甄别标注,及时移送集约查控团队处理,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拍辅助人员接听回复网拍咨询电话103次,处理执行指挥中心节点预警31次,外省市非疫区网拍标的物看样工作按期进行,网拍辅助工作平稳运行。1月10日上午,网拍成交金额1275.60万元,并顺利完成15辆涉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车辆成交裁定书的电子送达及委托过户工作,111日完成拍卖成交车辆的交付工作1月13日上午9,执行指挥中心值守人员接到天津高院执行指挥中心指令,执行法官委托海南法院的委托事项,亟需核实确认相关事项承办法官通过智慧执行app核实无误后,通过应急值守系统及时联系办理事项受托的工作人员,确保了委托查封事项的顺利办理。

本轮疫情以来,滨海新区法院全体干警在领导带领下,疫情防控、多元解纷、线上庭审、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同步推进。疫情防控形势下,法院充分释放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改革红利,着力提升法治化水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疫情虽然暂时按下了暂停键,但滨海新区法院为服务群众永不间断。

(生态城环资法庭 王康、泰达金融法庭 庞昊、执行局 赵瑞东供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