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首家集中审理金融案件的专业化法庭,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泰达金融法庭在年初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审判数据会商:2020年受理金融案件2431件,2021年5533件,2022年9511件,2023年10780件,连续两年法官人均结案均突破1000件。
通过数据对比,大家发现:2023年受理案件量竟接近2020年的5倍。实践中,金融案件也面临债务人失联率高、缺席判决率高等问题。同时,因滨海新区金融产业富集,预估辖区还有大量金融存量案件,如果事事都靠打官司解决,司法必然不堪重负。法官们坦言,“金融纠纷所涉的批量案件整体事实清楚、争议不大,原本最适宜采用诉前调解方式解决。”但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诉前调解进行司法确认的案件并不多,多元解纷分流作用尚未凸显。
怎么办,如何“破局”?
2024年4月,辖区某银行计划起诉一批信用类消费金融案件带来了“转机”。
该批案件标的金额小、事实简单,如果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非诉方式化解,不但能为双方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和时间成本,还有助于借款人的信用修复。于是,泰达金融法庭积极引导该银行与借款人进行诉前调解。截至5月,该银行进行司法确认的案件多达144件。该银行表示,通过测算经济、时间和用户信用维护成本,表示从诉前调解工作中尝到了“甜头”。
一家银行尝到了“甜头”,如何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提高主动适用多元解纷的积极性,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泰达金融法庭清楚,仅凭法院的一己之力,很难。金融监管部门作为金融行业的主管部门,如果能与司法协同,必能形成高质量的金融共治力量。
结合滨海新区法院进行案件管辖的相关金融机构分别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滨海监管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进行监管的实际,泰达金融法庭多次与市局、区分局进行调研。2024年6月,滨海新区法院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滨海监管分局发送了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书》,并同步反馈给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就汇聚金融多元共治力量、吸纳多元解纷合同条款以及前移调解节点,及时进行司法确认提出建议,以求与金融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案件的法治化预防化解。
市、区两级金融监管部门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相关部门专程到泰达金融法庭参加法庭特色品牌论坛“TEDA·金法菁坛”,双方就形成合力,提升多元解纷效能等内容达成广泛共识。
其后,市局、区分局两级金融监管部门均对滨海新区法院的司法建议予以回函。回函不但对法院的建议原则上全部采纳,还紧扣金融监管职能采取措施:根据《司法建议书》中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及时采取金融监管措施,向相关金融机构发出了《风险提示书》,明确“鼓励前置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利用最高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线上调解,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同时,考虑丰富合同中可供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综合运用仲裁、赋强公证等手段,强化源头治理,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催收工作质效。”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已经着手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且正在向其他金融机构形成辐射示范效应。
截至2024年9月30日,泰达金融法庭受理的金融案件为同比下降13.69%。而通过诉前调解进行司法确认的案件已达到761件。
以司法建议为抓手,泰达金融法庭不断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尝试金融司法与监管协同发力,共绘了亮丽的“金”色枫景。